画影瞬间的天堂

biyutian.photo.pconline.com.cn [复制]

【为了忘却的纪念】1937

( 1 / 8 )
展开全部作品 |  评论(0) |  支持← →键盘翻页
【为了忘却的纪念】1937

【为了忘却的纪念】1937 第 1 幅

曝光:  光圈:  快门:  ISO:  曝光补偿:  相机: 尼康 D80 查看原图

  • 【为了忘却的纪念】1937 1/8
  • 【为了忘却的纪念】1937 2/8
  • 【为了忘却的纪念】1937 3/8
  • 【为了忘却的纪念】1937 4/8
  • 【为了忘却的纪念】1937 5/8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更多
拍摄主题:人像 拍摄地点:上海多伦路 拍摄时间:2009-10-31
作品性质:原创 所得票数:43 点击次数:1099

作品概括: 多伦路为何能吸引众多新文化运动的精英?这里的建筑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在与四川北路连接的多伦路口,一座四层欧洲古典式建筑格外醒目。鲁迅先生1930年5月起便住在这座“北川公寓”里2093号的4室。鲁迅经常在那里会见进步文化人和商谈“左联”工作。由于是在日本人开的店里碰头,倒也十分安全。
马路对面的左边,则是原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和日本海军医院,它像一艘巨大的“海盗船”沉压在这个路段,也沉压在上海人的心头。它就是1932年和1937年日本侵略者对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的指挥部。当年鲁迅先生就是端坐在寓所窗前,在侵略者铁蹄声中奋笔疾书,写下《为了忘却的纪念》、《“友邦惊诧”论》等名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侵略者的枪炮和革命者的刀笔在这条路上对峙。
1930年,由共产党领导,以鲁迅为旗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多伦路上的中华艺术大学召开,鲁迅发表了重要讲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多伦路和景云里是上海乃至全国反帝、反封建新文化运动的起始点,它团结和影响了全国的爱国文化人士,此后相继涌现了左翼社联、剧联、美联、教联等浩浩荡荡的文化新军。

网友评论

帐号:   密码:

( 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 ) 

           [完成后可按 Ctrl+Enter 发布]

本组作品使用相机
尼康 D80(单机) 已停产
相机类型:单反数码相机
变焦倍数:视镜头而定
液晶屏尺寸:2.5英寸
有效像素:1020万像素
传感器尺寸:23.6×15.8mm
更多参数>> 
最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