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 第 2 幅
曝光:Manual control 光圈:F2.8 快门:0.1 sec ISO:100 曝光补偿:0 相机: 宾得 K200D(单机) | 查看原图 |
皮影 第 3 幅
曝光:Manual control 光圈:F2.8 快门:1/30 sec ISO:200 曝光补偿:0 相机: 宾得 K200D(单机) | 查看原图 |
皮影 第 4 幅
曝光:Manual control 光圈:F2.8 快门:1/30 sec ISO:200 曝光补偿:0 相机: 宾得 K200D(单机) | 查看原图 |
皮影 第 5 幅
曝光:Manual control 光圈:F2.8 快门:1/30 sec ISO:200 曝光补偿:0 相机: 宾得 K200D(单机) | 查看原图 |
皮影 第 6 幅
曝光:Manual control 光圈:F2.8 快门:1/45 sec ISO:200 曝光补偿:0 相机: 宾得 K200D(单机) | 查看原图 |
皮影 第 7 幅
曝光:Manual control 光圈:F2.8 快门:0.1 sec ISO:100 曝光补偿:0 相机: 宾得 K200D(单机) | 查看原图 |
作品概括:
摄于山西省博物院展厅
山西皮影兴于清代,分南路和北路二派。
南路即晋南皮影,分布在候马、运城、临汾、新锋、曲沃等地,造型受陕西东路皮影影响,影人高约33 厘米,装饰性强;
北路即晋中皮影,分布在孝义、文水、广灵、灵丘、浑源、代县等地,影人造型和演出风格受北京西城派皮影影响,早期用纸糊舞台,后改用纱蒙舞台。
山西皮影制作多用小口齿母牛皮,选料考究,不用病死或老牛皮。唱腔在不同地区采用上党梆子和秦腔。
网友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