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括:
周末带着“翻阅旧黄历,寻找老匠人”这个主题,几个摄友相约拍摄打铁。
打铁是一门古老的职业,自春秋战国以来,历代相传。铁匠以铁为原料,只凭手中一把小小的铁锤就能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人们曾经熟悉的职业,近年来已不多见,好在玉堂街道办事处的油坊街,还有一个铁匠铺,一位巴山汉子仍在坚守着手工打铁这门老手艺。铁匠名叫胡广志,今年61岁,打了几十年的铁。
铁匠铺是一间不大的房子,屋子正中放个大火炉,炉边架了一个鼓风机,炉膛内火苗直蹿。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得彤红,然后再用铁铗快速夹至打铁的平台——大铁墩上,左手掌钳,右手抡锤,进行锻打。铁匠不断移动、翻转赤红的铁坯,每翻一遍都变换一种形状,像揉面一样,随心所欲,叫人惊讶那坚硬无比的铁在他的手里竟是这般柔软。一番铁锤上下,一串钉铛声响,一阵铁花飞溅,坚固的顽铁经过这番千锤百炼和水火相容的淬灼,便成了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锄、镐、镰等农具利器!
打一般农具,只要成型就好,而打一些带刃的,在成型时还要淬火,打铁打得好不好,制作的铁器好不好使,全凭最后这一淬火。一缸清水,通红的铁器用火钳子夹住放进去,嗤的一声,一连串的水泡和一阵白烟倏然飘起,只一眨眼的工夫,铁匠就把铁块夹了出来,淬火完成。淬火关键在火候,全凭实践经验,一般很难掌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其实,不论什么活儿,都要讲究火候,把握分寸。
打铁是项重体力活儿,需要真力气的,都是男人的事。没有力量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铁匠一般会带一两个学徒,学徒打下手,抡大锤,按师傅的指点把烧熟了的铁毛坯打成所需的形状。师傅为上手,使小锤,敲定打击的地方,修正关键部位。“使小锤的”便也成了我们生活里师傅的代名词。
我们问他:你带的学徒喃?铁匠憨憨一笑:我带了一个女学徒。铁匠这一行既脏人又累人,还赚不到钱,一天就打五六把锄头,挣一两百块钱。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现在哪个还愿意学这个嘛?其实所谓的女徒弟就是他的妻子。由于莫得学徒来抡大锤,就花钱买来了汽锤,实现半机械化操作,这样就能省时省力增效。接上电源,夹住烧红的铁器,用脚踩杠杆,那汽锤一起一落便可自如的操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力的青壮年都不在家挖山刨土,纷纷外出务工挣大钱了,很少有人愿意继承老祖宗流传下来这项手艺了。这么辛苦的操劳和这么微薄的收入,不知道如何能够延续这项古老的统传?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我们是否也应考虑传承这些承着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的老手艺呢?
网友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