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宋代爱国名臣陆秀夫祭祀仪式
《长泰县志》记载,岩溪珪塘普济岩据传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约公元720年)。
南宋末年,英勇抗元、宁死不降的陆秀夫,在广东厓山海战兵败后,背负年仅9岁的皇帝赵昺连同玉玺,愤然投海殉国。
当时,身为长泰县尉的珪塘叶氏开基始祖叶棻,积极督办粮饷,支持前方“三君子”的抗元活动;其子在抗元战斗中献身。由此,珪塘叶氏先辈及宋代名臣“三公”的浩然气节,备受叶氏族人的敬仰。后来,叶氏族人就将陆秀夫与另外两位民民英雄文天祥、张世杰合尊为“宋朝三君子”,又称“九龙三公”。
明弘治末年移建普济岩时, 珪塘叶氏祖先恭城县令叶仪、桂平县令叶玭,倡议族人在普济岩内供奉“三公”入庙崇祀,并每年举行“三公下水操”这种极具闽南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再现当时陆秀夫负君跳海,不甘为俘虏,在水中继续与敌斗争到底的情形,以表达对陆秀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凛然民族气节的崇敬和缅怀。“下水操”民俗活动的开展,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流传于漳州市、台湾省彰化及广东海陆丰、南海、厦门、莆田、福州、泉州等地区。
每年正月十七傍晚举行的宋代爱国名臣陆秀夫祭祀仪式,在闽南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
活动虽以民间信仰的形式展现,但更多的是一种缅怀先烈仁人志士,表达爱国情怀的特殊载体,其核心活动“下水操”特色独具,全国罕见,既力图再现南宋末年的惨烈抗元场景,又融入闽南民间祈福科仪,人文底蕴深厚。
网友评论(0) *由于系统升级,摄影部落2016年前评论内容将暂时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