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古寨--老司岩 (/)

扎西德勒 | | 2014-07-09 | 到论坛讨论 | 整组浏览

沧桑古寨--老司岩

【沧桑古寨--老司岩】 第 1 幅

相机: 尼康 D90(配18-105mm镜头) 查看大图
手机看图
官方公众号 官方公众号
作品简介
---探访湘西土家古村寨(古丈老司岩)之二:
    从王村(芙蓉镇)乘坐客班船沿酉水河逆水往西而上,约七、八公里水路靠南岸拢一个码头,然后沿着很徒、很长的石板路直上,直到你看到那棵斜生在岩壁上的大古树和古树下那口大水井,这座千年古村落便到了你的跟前,这就是湘西古丈县红石林镇的老司岩。2014年7月9日,我们一行四人(三位摄友、一位是研究土家民俗文化的学者、作家)在老司岩村走玩。在村中热心的黄姓老哥一路陪同,带我们探访了这个神秘而古老的土家山寨和民居。
老司岩是一个不足700人的村寨,却有15个姓。据黄老哥介绍,老司岩以前曾有20多个姓,在明朝中叶鼎盛时,村里人口数千,以张姓和米姓为主,当地有“张三千,米八百”之民谣。岁月变迁,后来搬迁过来的黄姓却最后成了大姓,黄姓祖上也曾经显赫一时,但传下来的祖屋全都破旧不堪,没钱修缮也无法光杨,不过这留下的老屋中蕴含着老司岩悠远的历史和文化,很值得一看。
老司岩因其东、北、西三面环绕酉水,自古以来便是西至巴蜀、北通湖湘的必经之地,且为八百年湘西土司王朝的军事前哨。明朝时期,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各方商贾云集此地,逐渐兴盛。经过数百年的风雨变更,如今的老司岩已繁华淡去,落寞冷清。然而,透过保留至今的古屋老巷、石板长街和深院高墙,仍能让人领略到老司岩当年的繁华景象。据了解,老司岩是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土家民居,对研究湘西历史沿革、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建筑风格及书画艺术等都有较高的价值,老司岩民居现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爱好土家民居、民俗活动摄友们的拍摄创作基地。
      整个老司岩村就在石头山上,村落的古屋散布在冈丘坡地。我们走入村庄,全然看不到昔日的显赫繁华,过去富贵的大屋已寥寥无几,只留下几处破壁残垣,有些毁于大火,有些败于贫穷,有些消于战争,村屋都很陈旧,昔日的店铺只留下空空的柜台,村里的青壮年多已外出打工,留下一点点老人和幼童,许多古屋甚至人去楼空。
    村里的小道星罗棋布,上下左右折折曲曲全由石板铺成,石板路的模样好相似,房屋式样也都差不多,没人领路时,容易迷路。我们在这冷冷清清的村里转了好几圈,这里似乎进入了已消失的时代,完完全全回到了质朴纯真的大自然。
    过去这里富产桐油,又因为水路运输发达,商业兴旺,也曾经繁荣一时,如今却因公路的四通八达,运输业已由水路转向陆路,商业中心转移,这里逐渐没落 。
    村中还残存一座伏波庙,听村里人说:解放初期,在庙里设过村小学,后来成了生产队的仓库,后又改成牛栏,前几年还在庙里还拍过《血色湘西》等电视剧,现在庙里面已全部破损,菩萨都不知搞到哪里去了,只留下墙上的几位仙人,一块破碑。
    村里多半是石板路,有些更窄的路由一些不成形的小块岩石铺成,高低不平。目前遗存的三华里长的石板路古街道、清代古井、店铺、3座四合院、花园、私塾,及清咸丰年间修建的伏波宫、石碑等。据说还有一些古代民俗文物,如纺车、米升、碓磨、桐油灯、三滴水床、箱柜等。其建筑中的石雕、窗棂、门楣等,图案精美,工艺精湛,保存较好,堪称古代土家族艺术之精品。
    我们离开老司岩时,回望这座到处弥漫着书香气息的千年古寨,仿佛仍能听到旌旗猎猎作响,在历史的天空飘扬,飘扬。
    老司岩,一个古朴而神秘的名字,一个令人追寻的地方。这是一块没落的土地,也是一处尚未铜锈的村庄。斗转星移,日月轮回,今天我们只能心里装着这些传说,眼里看着另一番景色,想方设法地把美丽的传说与苍凉的古屋还有那荒芜的古道揉接在一起。
    老司岩,是一个民风纯朴、没被污染的村落,是一个能使人怀旧的沧桑古寨。
网友评论(0)  *由于系统升级,摄影部落2016年前评论内容将暂时不显示
表情
   [可按Ctrl+Enter发布]

声明:摄影部落仅为网友提供网络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网站图片已委托维权图盾(ITUDUN.COM)进行版权保护*

©扎西德勒
收藏
选择图册
43
1
0
看美图,学技巧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摄影部落,回复“教程”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