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荡火种沙家浜 (/)

晓阳 | | 2019-11-03 | 到论坛讨论 | 整组浏览

芦荡火种沙家浜

【芦荡火种沙家浜】 第 1 幅

芦荡火种沙家浜

曝光: Auto exposure 光圈: F9 快门: 1/124 sec ISO: 100 曝光补偿: 0.3 EV 相机型号: ILCE-5000 查看大图
手机看图
官方公众号 官方公众号
作品简介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俺十八个伤病员,要成为十八棵青松!”这一段铿锵有力的唱词是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压轴戏。走进沙家浜瞻仰广场,道路两侧屹立着18座造型各异的抽象雕塑,象征着《沙家浜》中18位伤病员。
    来到沙家浜纪念馆,可以为那段战争岁月找到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支点。
    在高大茂密的芦苇荡中,能领略到昔日新四军战士与日寇战斗时写下的壮丽诗篇。芦花飞雪,河港纵横,使人由衷地感叹:这就是芦荡火种的发祥地。
    为歌颂和纪念芦苇荡中这段可歌可泣的斗争历史,在1957年建军30周年前夕,曾任新四军18旅旅长、解放军第20军军长的刘飞将军,撰写了长篇回忆录《火种》,并把有关章节取名《阳澄湖畔》,发表在上海《萌芽》和江苏《雨花》杂志上。1959年,上海人民沪剧院在此基础上,写成革命现代戏《碧水红旗》,后改名为《芦荡火种》。
    1963年,党的主席看了《芦荡火种》,他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于是剧名定为《沙家浜》。1968年,现代京剧《沙家浜》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播放,沙家浜从此家喻户晓,名扬天下。
    而当年阳澄湖畔的36名伤病员,痊愈后,再建“新江抗”部队。这支在“芦荡火种”哺育下的英雄部队,后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人民解放军行列里的雄狮劲旅。在和平时期也使“沙家浜”这张红彤彤的名片焕发出新的光彩。
昨天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去,但沙家浜革命历史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沙家浜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艰苦奋斗、坚持胜利”的战斗精神和“鱼水情深、军民一家”的精神,构成了沙家浜的根和魂。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和军队与沙家浜人民生死相依,在熊熊的芦荡烽火中形成了军民鱼水情深的“沙家浜精神”,也成为常熟这座江南文化名城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出京剧《沙家浜》唱出了军民鱼水情,也体现了以阿庆嫂、郭建光为代表的新四军战士与老百姓的军民鱼水情,现在“沙家浜精神”与时俱进、锤炼升华,已经成为不断密切党群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对于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网友评论(46)  *由于系统升级,摄影部落2016年前评论内容将暂时不显示
表情
   [可按Ctrl+Enter发布]

声明:摄影部落仅为网友提供网络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网站图片已委托维权图盾(ITUDUN.COM)进行版权保护*

©晓阳
收藏
选择图册
27
0
46
看美图,学技巧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摄影部落,回复“教程”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