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都江堰】 第 1 幅
查看大图 |
1.都江堰玉垒山大牌楼。
【成都——都江堰】 第 2 幅
查看大图 |
2.玉垒步云廊扶梯倚玉垒山北麓而建,是全国第一条以歇山式古建筑长廊覆盖的观光扶梯。充分体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设理念和人文关怀。
【成都——都江堰】 第 3 幅
查看大图 |
3.玉垒步云廊扶梯全场128米,上下站高差56米,全程只需5分钟。
【成都——都江堰】 第 4 幅
查看大图 |
4.出步云廊上站继续上坡,登“拂云亭”观景台,远眺鱼嘴分水工程。
【成都——都江堰】 第 5 幅
查看大图 |
5.玉垒阁坐落于玉垒山的山顶,海拔865米,为钢木结构,玉垒阁共7层,负一层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设施,可休闲、品茗、购物。
【成都——都江堰】 第 6 幅
查看大图 |
6.地上6层六角形式塔楼,从地面到塔尖,总高度为46.6米。成为千年古城的新地标。大门上方的匾额“人归玉垒”钱绍武书写。
【成都——都江堰】 第 7 幅
查看大图 |
7.玉垒阁的西南角有“李冰巡江”雕像。
【成都——都江堰】 第 8 幅
查看大图 |
8.阁有六角三门,罗哲文题“玉垒阁”匾额,阁内有马瑛的《玉垒阁赋》。
【成都——都江堰】 第 9 幅
查看大图 |
9.登上玉垒阁,俯瞰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全景,可以东观千年古城、西瞰成都平原、北眺岷江源头、南望八百里青城。
【成都——都江堰】 第 10 幅
查看大图 |
10.虽然雾蒙蒙的,北眺岷江上游群山、百丈堤、外江节制闸、安澜索桥、秦堰楼、二王庙等隐约可见。
【成都——都江堰】 第 11 幅
查看大图 |
11.向南远眺,人字堤、飞沙堰、连接人字堤与金刚堤的八孔公路桥,以及岷江下游的青城山大桥和青城山都依稀可见。
【成都——都江堰】 第 12 幅
查看大图 |
12.向东俯瞰都江堰市区全景,岷江分流七河穿城而过,巍巍古堰,古城市井,青城幽意等尽收眼底。
【成都——都江堰】 第 13 幅
查看大图 |
13.玉垒步云廊下站连着二王庙,是为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而修建的。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末民初所建。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依山取势,上下重叠交错。二王庙主殿分为前中后三殿。最高处后殿是太极殿,供奉道教始祖太上老君。
【成都——都江堰】 第 14 幅
查看大图 |
14.二殿供奉李冰及夫人神像。李冰为周秦时人,曾任蜀州郡守。因蜀中常洪水泛滥,率众大兴水利,分岷水,筑离堆,分九河,造七桥,造筑“都江堰”,灌溉川西平原。传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以遗后世。丰功伟绩,造福人类。
【成都——都江堰】 第 15 幅
查看大图 |
15.正殿内供奉“清源妙道真君”即二郎神。传说李冰治水感动上苍,玉皇大帝派遣二郎神杨戬下界化身“二郎”作为李冰的儿子,协助李冰兴修水利工程。唐宋以来,直至清代,历代对李冰和二郎皆有“王”的封赐,并立庙以祀之,“二王庙”由此得名,因二郎是神,故1000多年来二郎雄踞主殿。
【成都——都江堰】 第 16 幅
查看大图 |
16.殿前有哮天犬铜像。
【成都——都江堰】 第 17 幅
查看大图 |
17.山门“二王庙”冯玉祥手笔。
【成都——都江堰】 第 18 幅
查看大图 |
18.灵祖殿,始建于唐初,重建于清光绪年间,为楼底式结构的二层殿宇,与山门合为一体。上层供奉护法神王灵祖,又称“王灵官”。下层供奉福星太白金星。另一侧供奉着对大修都江堰有杰出贡献的清光绪四川总督丁宝桢塑像。
【成都——都江堰】 第 19 幅
查看大图 |
19.三官殿,供奉赐福天官、赦罪地官、解厄水官。上方悬挂“法垂六字”匾,即指正面照壁上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碑刻“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治水经。三官殿下,两侧石壁上镌刻着治水《三字经》,右侧是清光绪元年(1875)的碑刻、左侧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碑刻。
【成都——都江堰】 第 20 幅
查看大图 |
20.出山门,底层上悬“高山仰止”横匾,为四川总督丁宝桢所题。
【成都——都江堰】 第 21 幅
查看大图 |
21.庙门前东、西两边,分别有一座“功施万禩”与“玉垒仙都”的三重飞檐雕刻牌楼。二王庙邻岷江,后依翠岭,南望青城,西连岷山,远近风光十分绮丽,故有“玉垒仙都”的美誉。
【成都——都江堰】 第 22 幅
查看大图 |
22.从外面看两座牌楼“泽濩两渠”与“金堤重镇”,金堤指堤堰坚固如金。
【成都——都江堰】 第 23 幅
查看大图 |
23.安澜索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古名“珠浦桥”,宋代重建,名“评事桥”,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邑人何先德夫妇倡议重建竹索桥。桥成,两岸行人安渡狂澜,更名“安澜桥”,时人也称“夫妻桥”。
【成都——都江堰】 第 24 幅
查看大图 |
24.“鱼嘴”分水堤,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是内江,人工引水渠道用于灌溉。
【成都——都江堰】 第 25 幅
查看大图 |
25.飞沙堰溢洪道在鱼嘴分水堤尾部与人字堤间,功能有三:一是枯水季节导水入堰,保证灌区用水;二是丰水季节排泄进入内江的多余水量;三是排沙。鱼嘴分水后,岷江挟带大量沙石排入外江,在飞沙堰凤栖窝段弯道处,因弯道环流引水原理,多余沙石经飞沙堰排出,故名“飞沙堰”。
【成都——都江堰】 第 26 幅
查看大图 |
26.宝瓶口引水口在玉垒山和离堆之间,是李冰开创都江堰时凿开的倒梯形引水口,形似瓶口,是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的进入咽喉,故称“宝瓶口”。宝瓶口具有引水、限制过量洪流进入灌区、排沙三大作用。
【成都——都江堰】 第 27 幅
查看大图 |
27.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成都——都江堰】 第 28 幅
查看大图 |
28.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下临深潭,传说因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在这里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
【成都——都江堰】 第 29 幅
查看大图 |
29.堰功道两侧竖有12尊雕像,均为历代管理都江堰的有功之臣。赵不忧(上百下心,是繁体字“憂”的异体字),宋绍兴十七年(1147)任成都转运判官,巡视发现都江堰岁修流弊甚多,偷工减料,致使水毁工程严重。他亲自主持修堰,惩治贪吏。
【成都——都江堰】 第 30 幅
查看大图 |
30.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离堆古园喷泉处这四根卧铁是复制品。
【成都——都江堰】 第 31 幅
查看大图 |
31.大门门额上“都江堰”董必武书写。
【成都——都江堰】 第 32 幅
查看大图 |
32.都江堰南桥,清光绪四年(1878),县令陆葆德用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的结余银两设计施工建成木桥,名“普济桥”。南桥经历了由绳桥、土桥到水泥与木结构结合的演变。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是都江堰景区的主要景观之一。
*网站图片已委托维权图盾(ITUDUN.COM)进行版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