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共P)

依山的天空 | | 2021-11-14 | 到论坛讨论 | 单张浏览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第 1 幅

查看大图

1.天极。指地球的自转轴向天球延伸后,在无穷远处与天球交会的两个假想点。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第 2 幅

查看大图

2.论天三说。中国古人尝试从天地结构、天地运动等方面,宏观地解释各种天文现象。《晋书•天文志》中总结当时三家主流宇宙学说:“一曰盖天,二曰宣夜,三曰浑天”。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第 3 幅

查看大图

3.中国星空——北京故宫。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第 4 幅

查看大图

4.中国星空——北京长城。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第 5 幅

查看大图

5.登封古观星台。元朝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高峰。1279年忽必烈兴建天文机构太史院。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修订《授时历》,并领导了全国性的四海测验,在全国设立27个观测站,其中位于河南登封的观星台,是当时测量日影,验证时令季节,测定年长的大型天文台,台高12米,表下石圭长36米,至今形制完好。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第 6 幅

查看大图

6.北京古观象台,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观察机构,1442年建成,1929年停用,是世界上现存持续观察时间最久的天文观察机构。安居于北京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第 7 幅

查看大图

7.圭表(明代),原型为明正统年间所造圭表,现存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圭表是测量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始于周代。主体由水平的“圭”和竖立的“表”组成。根据表影长短的变化,可测定节气,也可测定回归年长。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第 8 幅

查看大图

8.浑仪(明代),原型为明正统年间所造浑仪,现存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00年被德国抢走,1921年归还,1935年迁至南京。浑仪是汉代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创制的天文仪器,用来测定天体的坐标位置。由地平圈、子午圈、赤道圈等多重同心圆构成,内层有一窥管,对准天体调整圆环位置,可以读出天体的赤经、赤纬。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第 9 幅

查看大图

9.简仪(明代),原型为明正统年间造简仪,现存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郭守敬对传统浑仪进行了革新,设计了一种多功能的天文仪器——简仪。简仪废弃了传统浑仪的同心圆环构造模式,采用互相独立的赤道装置和地坪装置,使用时将窥管对准天体,即可在刻度盘上直接读出经纬度。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第 10 幅

查看大图

10.浑象(清代),原型为清代制造的浑象,现存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原物主体为直径六尺的铜球,分布有1449颗示意恒星的铜钉。浑象用于演示天体运动和天象变化,始于汉代。其形状为圆球,球面布满星辰,刻有南北极、黄赤道等坐标。使用时转动圆球,地平以上部分即为可见天球。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第 11 幅

查看大图

11.水运仪象台。宋元祐元年(1086)设计,元祐七年完成,是北宋时期苏颂、韩公廉等人发明制造的以漏刻水力驱动的,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钟。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第 12 幅

查看大图

12.水运仪象台高约12米,宽约7米,是一座上狭下广、呈正方台形的木结构建筑,其中浑仪等为铜制。共分三隔,下隔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动力机构等。中隔是间密室,放置浑象。上隔是个板屋,中放浑仪。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第 13 幅

查看大图

13.汉中阳铜漏。汉河平二年中阳滴漏报时铜壶,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壶身下有三足,近器底处有出水管,上有提梁,壶盖方孔供安插浮箭。壶身铭文:“千章铜漏一,重卅二斤,河平二年四月造”,梁上刻“中阳铜漏”四字。使用时,壶内盛满水,漏箭浮于上,水缓慢流出,漏箭同步下沉,观察箭上的刻度,就可知时间。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第 14 幅

查看大图

14.元延祐三年铜壶滴漏,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铸造于1316年,自上而下依次为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第 15 幅

查看大图

15.受水壶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十二时辰刻度。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通过观察浮起的木箭在铜尺上所对应的刻度来测量时间。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第 16 幅

查看大图

16.历法传承。“观象亦垂法,治历以明时”,编历一直是正统皇朝的特权。历朝建立之初,均会设立皇家天文机构,向各地颁布新历,彰显皇权正统。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历法是汉代《太初历》,后世历法皆以此为范例,最后一部传统历法是清代《时宪历》。1912年,民国政府改用世界通用的公历,自此历法不再与皇权相关。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第 17 幅

查看大图

17.中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划分了二十四节气。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第 18 幅

查看大图

18.天象警示。中国古代将日食和月食等现象视为天象示警,认为这些现象是将有大灾难降临的预兆,必须举行祭祀仪式才能平息上苍的怒火。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第 19 幅

查看大图

19.中华天梦。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上海天文馆——中华问天】 第 20 幅

查看大图

20.追星。500米口径球面射天望远镜。

手机看图
官方公众号 官方公众号
作品简介
中华问文,历经数千年的勤勉观测,产生了浩如烟海的天象记录,独特的东方思维更是创造了将天象与帝国命运紧密相连的独特天学体系,以及有序传承、持续提升的复杂历法体系。伴随西学东渐的冲撞,不断传入的科学知识最终改变了传统天文的形态与功能,也使上海成了中国近代天文学的起点。
网友评论(32)  *由于系统升级,摄影部落2016年前评论内容将暂时不显示
表情
   [可按Ctrl+Enter发布]

*网站图片已委托维权图盾(ITUDUN.COM)进行版权保护*

©依山的天空
收藏
选择图册
21
0
32
看美图,学技巧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摄影部落,回复“教程”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