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太姥山(下)】 第 1 幅
查看大图 |
1.金龟爬壁。又称太姥升天石,传说太姥娘娘与农历七月初七从这里羽化升天。在升天石下方,有一只金龟沿着石壁奋力上爬,龟爪痕迹清晰可辨。
【闽东——太姥山(下)】 第 2 幅
查看大图 |
2.拨云峰和笔架山。
【闽东——太姥山(下)】 第 3 幅
查看大图 |
3.如瀑布的崖壁上有个“黑猫警长”。
【闽东——太姥山(下)】 第 4 幅
查看大图 |
4.一片瓦游览区。为太姥娘娘得道升天的地方,是一处以幽取胜的佳境。挤过仅可容一人侧身而过的一线天洞,穿过白马洞,便到一片瓦。
【闽东——太姥山(下)】 第 5 幅
查看大图 |
5.一片瓦禅寺山门。
【闽东——太姥山(下)】 第 6 幅
查看大图 |
6.广场中间的太姥娘塔,始建于唐朝,1948年重修,塔墓上有唐玄宗所赐“尧封太姥舍利塔”碑题,后面是太姥娘娘殿。
【闽东——太姥山(下)】 第 7 幅
查看大图 |
7.出太姥娘娘殿广场,前往一片瓦寺。
【闽东——太姥山(下)】 第 8 幅
查看大图 |
8.一片瓦寺,供奉太姥娘娘。
【闽东——太姥山(下)】 第 9 幅
查看大图 |
9.两块崩塌下来岩石之间,有一块薄板巨石犹如瓦片覆盖其上。
【闽东——太姥山(下)】 第 10 幅
查看大图 |
10.形成小屋,故名“一片瓦寺”。
【闽东——太姥山(下)】 第 11 幅
查看大图 |
11.一片瓦禅寺铜殿是全国首座悬空铜殿,背靠主峰九鲤朝天峰,左边升天石,右边莲花峰。朱炳仁题“一片瓦禅寺”铜匾,寺之名定于明代,寓意“给心一片瓦,以度飘零人”,赵朴初题“大雄宝殿”,旁侧摩崖石刻“梵刹庄严”是传印大和尚题写。
【闽东——太姥山(下)】 第 12 幅
查看大图 |
12.站悬空铜殿前远眺。
【闽东——太姥山(下)】 第 13 幅
查看大图 |
13.白马洞。洞道宽敞,可容百人,两侧石壁夹着累累岩石,恰似群星下落,又称落星洞。
【闽东——太姥山(下)】 第 14 幅
查看大图 |
14.观海栈道。从葫芦洞口至一线天出口,全长1000米,就像一条巨龙穿行山峰之间。
【闽东——太姥山(下)】 第 15 幅
查看大图 |
15.蹲猴观海。
【闽东——太姥山(下)】 第 16 幅
查看大图 |
16.沿途花岗岩石蛋、石瀑、岩脉等地质特征十分典型。有地质画廊之称。
【闽东——太姥山(下)】 第 17 幅
查看大图 |
17.站在栈道上,还可远眺晴川海湾、嵛山列岛,领会“山增海阔,海添山雄”的意境。
【闽东——太姥山(下)】 第 18 幅
查看大图 |
18.俯瞰葫芦洞,只见到峡谷内乱石堆叠,殊不知石块之下别有洞天。
【闽东——太姥山(下)】 第 19 幅
查看大图 |
19.流水冲蚀凹槽。崖壁沿流水线逐渐被侵蚀下凹,形成相间分布的“U”凹槽和弧形石脊。两块巨石之间,嵌着一块大石,看上去就像“光头强”的侧脸,形象生动。
【闽东——太姥山(下)】 第 20 幅
查看大图 |
20.瀑布岩。崖壁和石蛋顶面由降雨汇聚的线状水流沿侧壁向下流淌侵蚀,逐渐形成横断面呈“V”型和“U”型流水冲蚀“凹槽”和弧形突起的“石脊”,形成独特的流水冲蚀景观“瀑布岩”。
【闽东——太姥山(下)】 第 21 幅
查看大图 |
21.石蛋。太姥山石蛋极为发育,散落于沟壑,堆叠于山巅,兀立于石堡、石柱之顶,千姿百态,形成惟妙惟肖的象形石。
【闽东——太姥山(下)】 第 22 幅
查看大图 |
22.风动石。
【闽东——太姥山(下)】 第 23 幅
查看大图 |
23.石柱群。
【闽东——太姥山(下)】 第 24 幅
查看大图 |
24.晶洞花岗岩沿密集的垂直节理崩塌形成的石柱群。
【闽东——太姥山(下)】 第 25 幅
查看大图 |
25.俯瞰玉湖景区太姥娘娘雕像,前眺东海福瑶列岛,背靠摩霄峰。
【闽东——太姥山(下)】 第 26 幅
查看大图 |
26.观海栈道,视野开阔。
【闽东——太姥山(下)】 第 27 幅
查看大图 |
27.前方两山之间可见一座悬索桥,是国内唯一能观山看海的飞拉达。飞拉达是意大利文,意为岩壁探险或铁道式攀登。太姥山飞拉达建在葫芦洞上方崖壁上,有崖壁攀岩、猴桥、尼泊尔桥、独木桥等挑战项目。
【闽东——太姥山(下)】 第 28 幅
查看大图 |
28.沿着璇玑岭走出观海栈道。
【闽东——太姥山(下)】 第 29 幅
查看大图 |
29.下了山,已经云开雾散,回看“十八罗汉赶斋”清晰可见。前方这组林立的山峰,拔地顶天,高低错落,形如一群高矮胖瘦、形态各异的罗汉,疾走如飞,衣袂飘飘,赶往山顶白云寺用斋。
【闽东——太姥山(下)】 第 30 幅
查看大图 |
30.“夫妻峰”,情意绵绵,相依相偎,主景区一览无余。
*网站图片已委托维权图盾(ITUDUN.COM)进行版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