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清两代广州城西门得名的西门口,据资料记载,古时广州,南面临江,有“天字码头”,东西北三面则被城墙包围,东起“大东门”,西至“西门口”,北至“小北门”,进出城内,必经城门。西门口城门在明清时期是百姓进出广州城的主要出入口。老百姓进出必拿出东西典当,故而在城门附近,多典当铺。
清朝乾隆时期搞海禁,就只许广州通商。而当时的清朝看不起商人,就把商人赶出城外,只许商人在西门口外面做买卖。被驱逐到城门外的商人开起外贸商行(也叫“洋行”),并逐渐带旺周边的市场,形成今天的“十三行”。在朱海仁印象中,建于清朝的宝生大押正是在城门之外。它与大东门典当铺对应,是当时广州城的第三大典当铺。清代,西门口附近一带是纺织工业区,到民国时期则形成主要以卖棺材与殡葬服务用品为主的市场。
20世纪20年代,陈济棠在广东任职期间,大兴土木辟建马路,拟建设西南铁桥(今珠江大桥位置处)以便连接粤西。西门口城门被拆毁。但路一直没铺好,破破烂烂,被人称为“烂马路”,直到解放以后路面才修好。1959年,中山八路开通,改革开放后,政府在这里拓宽修建了中山七路。
从自我幽禁的城池,到统一的行业市场,到开放性的各行业市场。西门口的演变,走的是市井的路子。而今,漫步其中,入目的除了名胜古迹,各类市场,还有人们现行或旧时美好的回忆。
By F100 35 2&50 1.4,Kodak G200&G400~~